《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在今年6月1日正式生效。根據這個6章41條的《條例》,即日起,我國將逐步削減并最終淘汰作為制冷劑、發泡劑、滅火劑、清洗劑、殺蟲劑、氣霧劑和膨脹劑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
5月24日,在環境保護部召開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暨含氫氯氟烴加速淘汰媒體培訓會”上,環境保護部外經辦主任溫武瑞說,該條例是我國目前參加的所有國際條法中第一個將國際法轉為國內法規的。根據條例,將對我國整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使用、進出口建立配額管理制度;同時,對非法生產、使用和進出口消耗臭氧層物質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和處理的要求。
影 響 淘汰將涉及數十個產業
截至目前,科學家已發現共6類、96種消耗臭氧層物質。其用途非常廣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制冷劑,用于冰箱、空調等;還有發泡劑,用于制作填充椅子、保溫墻和包裝的泡沫;還有農業生產、煙絲制作過程中用于殺菌的甲基溴農藥,而生產塑料、滅火劑、治療哮喘病的噴霧劑等都需要ODS。
從2010年開始,我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最主要的任務是加速淘汰含氫氯氟烴(即HCFCs)。按照公約規定,發展中國家應于2030年前完成制造業中含氫氯氟烴的淘汰任務。
目前,含氫氯氟烴是剩余數量最大的一組消耗臭氧層物質。含氫氯氟烴曾是氯氟烴(CFC)的過渡替代品,與氯氟烴相比,含氫氯氟烴的分子式中多出了氫原子,使它容易在低層大氣中分解,因而對臭氧層的破壞能力小于前者。但經計算,一噸含氫氯氟烴相當于18000多噸二氧化碳,產生的副產品一噸相當于11000多噸二氧化碳。如果長期和大量使用,對臭氧層以及全球氣候的危害不容忽視。
根據2007年9月達成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含氫氯氟烴加速淘汰調整案,發展中國家到2013年需將其產量凍結在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水平,到2015年淘汰產量的10%,2020年削減35%。2025年消減67.5%,2030—2040年保留2.5%,用于維修用途。也就是說,到2030年,除了現在的一些維修設備里可用2.5%來保證設備繼續使用外,其他的都淘汰。
該調整案正對全球經濟發生影響,據歐盟規定,2010年禁止有含氫氯氟烴的冰箱、空調的進出口,而美國等國家也將出臺相似政策。
溫武瑞說,含氫氯氟烴被廣泛使用于化工生產、空調制冷、維修和塑料、泡沫等行業。據初步調查,我國使用含氫氯氟烴涉及的行業產值達4500億元,從業工人達100萬人。按照公約要求,含氫氯氟烴的淘汰將會對我國產業和環境等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難 點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
“含氫氯氟烴的淘汰是當前中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溫武瑞毫不回避地說。
我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含氫氯氟烴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溫武瑞給出了一組數據。我國淘汰的CFCs是4萬噸,到2008年,我國的含氫氯氟烴產量達到了38萬噸,約是當時的40倍,占發展中國家的87%;消費量為23萬噸,占發展中國家的一半。從2002年以來,我國含氫氯氟烴的生產還是消費量都以20%速度在增長。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機時,還保持3%的增長率。
含氫氯氟烴的生產和消費涉及到化工、空調等行業。溫武瑞說,全國生產含氫氯氟烴的大型化工企業就有40多家。目前我國空調企業有1000多家,涉及商業空調,管道、儲藏冷庫等9方面的子行業。空調業作為使用含氫氯氟烴的大戶,2009年我國空調產量達8000萬臺,40%出口。
溫武瑞認為,我國還應繼續使用行業淘汰方式。當前,為落實《條例》我國制定了新的8個行業淘汰計劃。
替代技術缺乏相關標準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和工程學院教授胡建信說,目前可供選擇的替代技術還不夠理想,尋找替代技術,還必須考慮有效性,也就是說,原來制冷劑能做到一級能效,替代技術盡管臭氧層友好,但能效不能倒退;還需考慮環境效益,除保護臭氧層外,替代技術不能加劇氣候變化。
“替代技術都是不斷翻新,比如我國過去空調用的是氯氟烴,現在要變成碳氫了,在相關標準、安全、運輸和安裝等方面,有很多標準都需充分考慮和加以制定。”溫武瑞強調,目前,需要調整和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涉及面廣、協調難度大,存在很多障礙,不但要跟國際各國進一步談判,還要加強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能力建設。
建 議 依法嚴厲打擊非法生產
“《條例》的執行涉及到眾多部門的工作,所以環保部門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加強對地方環保部門的指導和協調,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非法貿易和使用,把這個工作推向新的階段。”國務院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境司副司長王宛生說。
“2003年我們在河北查處非法生產甲基溴企業。查處時我們就見著了企業主了,盡管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有執法權,但當時《條例》還沒出臺,執法上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乘機跑掉了,而我們的工作人員當時也不敢追,因為沒有法律。”溫武瑞說,現在不一樣了,如再查到非法企業,就能用《條例》來查處。
此次《條例》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給予經濟處罰、治安管理處罰,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標志著我國將利用法律手段,逐步削減并最終淘汰作為制冷劑、發泡劑、滅火劑、溶劑、清洗劑、加工助劑、殺蟲劑、氣霧劑、膨脹劑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層物質。
替代技術必須跨越式發展
“任何物質的淘汰,如果沒有成熟的替代技術的話,是非常難的。”溫武瑞說。
據悉,目前可選擇的替代品有兩類物質,包括R410A等氫氟烴混合制冷劑,此類技術在全球都已大量商業化,但它們被列入《京都議定書》的受控室溫氣體清單,對全球氣候變化有不利影響;第二類物質是天然工質,包括碳氫、二氧化碳和氨等,在部分制冷和發泡產品中有一些應用,但是還沒有被廣泛的商業化。
“現在發達國家又要考慮制定淘汰氫氟烴的時間表了。”環境保護部外經辦項目三處處長周曉芳說,我國工業界現在應考慮的是,能否找到一個捷徑來避免這種二次替代。如果我們找到方法,產業代價就比較低。從我國發展來看,需要一個跨越式發展,在技術上更領先的位置。環境保護部在推動含氫氯氟烴淘汰時也極力推動替代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周曉芳說,天然工質具有環境友好的性質,越來越受到工業界的關注,很多企業都在積極開展實用天然工質的目前,針對含氫氯氟烴的限制,我國推出了碳氫、二氧化碳和氨等天然工質含氫氯氟烴替代技術研發。
胡建信也表示贊同,他說,“淘汰也是一個機遇,我國企業也能開發出一些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如天然工質是人工合成的,可做制冷劑,我國現用的冰箱制冷劑主要都是碳氫產品,我國企業已經在試圖使用碳氫來做空調的制冷劑。天然工質的優點是比較容易獲得,但缺點是氨氣有味道,甚至有毒;碳氫是易燃易爆;二氧化碳沒有毒也不會爆炸,但它是溫室氣體,有它的限制。替代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非常重要。”
“盡管這些天然工質替代技術在使用的安全性上有些問題,但如果有很好的產品設計理念,包括風險的充分評估,是能回避這些風險,能安全的被消費者使用。”周曉芳說。
消費者要積極支持綠色消費
胡建信說,由于制冷劑替代為碳氫,制冷劑成本會增高,在開始階段,一臺空調價格可能會增長,但消費者還應買環保的空調。
據悉,我國冰箱行業在替代改造前,普遍用CFC-11和CFC-12作為發泡劑和制冷劑,在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改造中主要使用了碳氫類對環境非常友好的替代工質,帶來了顯著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也對提高冰箱能效發揮了作用。在氯氟烴替代改造前,我國冰箱大多為四、五級能效產品,在替代改造后,基于碳氫制冷劑的冰箱能效普遍提高到一、二級。
周曉芳還建議說,我國空調很多都是高質量產品,但在安裝過程,往往使質量很高的產品變成不合格的,那是不正常的安裝導致制冷劑泄漏。不好的安裝,會讓消費者多花錢,制冷設備還不能達到制冷效果。
她提醒每一個消費者,在安裝空調時不要挑選在旺季,避免安裝不認真。可以在淡季找正規技師安裝,減少安裝可能發生事故概率;空調維修也應找正規單位,這樣就可按照良好操作規則來回收制冷劑,減少制冷劑泄漏,避免自己的經濟損失以及對環境造成破壞。
■ 相關鏈接
臭氧層是指位于距地表25公里至30公里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護傘。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首次在南極上空觀測到臭氧層空洞。到1998年底,這一空洞的面積已達2720萬平方公里。專家認為,這主要是人類大量使用氯氟烴化學制品引起的惡果。
為保護臭氧層,國際社會于1987年9月通過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要求限制使用氯氟烴等化學物質。
《蒙特利爾議定書》是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第一個具有強制減排國際義務環境公約,充分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明確規定了受控的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共有6類96種,并限定了這些物質的凍結年限、消減總量及直至完全淘汰的時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