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電監會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電石行業結構調整有關意見的通知》。通知稱,針對我國電石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將調整我國電石行業的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提高進入門檻,禁止部分新電石項目的上馬。
分析人士認為,國家對電石行業的調控,短期內電石價格將面臨反彈的趨勢,并將推動PVC(聚氯乙烯)價格上漲,這將對以電石法生產PVC的企業產生一定沖擊。如果電石及PVC價格雙雙上漲,G英力特(資訊 行情 論壇)、新疆天業(資訊 行情 論壇)等自備電石(或從集團關聯采購電石)的公司,預計將受惠于此次電石調控;但需要外購電石的上市公司將難以享受實惠。
調控乃大勢所趨
“調控原因很簡單,現在電石產能已經出現嚴重過剩的局面,產能已經超出實際產量一倍以上,且還有許多電石新項目陸續上馬。如果不調控,勢必出現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一位分析人士揭示了電石調控的最核心原因。
據了解,我國電石價格在幾年曾出現較快速度的增長,在2004年曾一度突破3000元/噸,加上國際油價大漲,乙烯法生產PVC失去成本優勢,國內許多企業紛紛停止乙烯法生產PVC,電石法生產PVC占據主導地位,這些因素刺激了電石產能的迅速擴大。
據統計,到2005年底,我國國內電石生產能力已達1700萬噸,并且各地在建和擬建的項目陸續投產,每年仍將凈增100-150萬噸的生產能力。按這一增長量測算,2010年電石生產能力將超過2200萬噸。
可是,龐大的產能并不完全能為市場所消化,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目前電石的生產能力已遠大于市場需求。在2005年,我國共有電石生產企業440多家,產量894萬噸(國家統計局對413家電石企業統計數),其中國內消費量885萬噸,出口9.7萬噸,產量已不足產能的一半,設備開工率僅為52.6%。
專家指出,電石產能大大高于市場需求,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將導致巨大的經營風險。因此,對電石產能進行調控,已是大勢所趨。
此輪調控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前提———即我國電石生產企業還存在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從生產規模看,據2004年清理整頓工作中的統計,我國電石企業平均每家每年生產電石約2萬噸;產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僅6家,占電石生產企業總數的1.4%;5萬噸以下的小型企業占了總數90%以上。從技術裝備看,具有工藝技術較為先進、能夠有效控制排放、資源綜合利用比較充分的大型全密閉式礦熱爐的生產能力只占總能力的5%左右;1-5萬噸的內燃式礦熱爐的生產能力約占65%;小于1萬噸和敞開式電石爐的生產能力占30%左右。
此外,我國電石生產企業環境污染依然嚴重。國內電石行業中,占總生產能力95%的電石生產裝置為內燃式和敞開式爐型,裝備簡陋,排放失控,即使有的配套了除塵設施,也難以杜絕粉塵的放散,成為重點污染源頭。據測算,2004年我國電石行業生產排放的含塵煙氣超過600億立方米,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在此之前,我國相關部門針對電石行業過熱,曾進行過兩次清理整頓。2004年起,《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關于對電石和鐵合金行業進行清理整頓若干意見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鞏固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清理整頓成果規范其健康發展的有關意見的通知》相繼下發,各地按要求對電石行業進行了清理整頓,電石行業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電石行業產能過剩、技術裝備水平低、結構不合理、污染嚴重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多重原因導致了發改委此次“痛下決心”的新調控。
淘汰落后產能
為解決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這次發改委調控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淘汰落后能力,對5000千伏安以下(1萬噸/年以下)電石爐及開放式電石爐、排放不達標的電石爐立即進行關閉和淘汰。為防止死灰復燃,通知還要求對必須淘汰的生產設備要進行廢毀處理。
作為控制產能增長的另一種方法,發改委調控時還將禁止新建部分電石生產項目,但這道“禁今”具有較強的區域特點。通知稱,東部沿海地區和能源、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原則上禁止新建電石生產項目;新建和改擴建電石項目必須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要嚴格進行環評審批,特別是內蒙古、山西、寧夏等主要電石產區,要根據本地區的承載能力,統籌制定電石行業發展規劃。
除了強制性關閉和對新項目的準入規定,此次調控還注重運用價格和稅收等經濟手段和經濟杠桿。通知稱,電石行業將執行國家差別電價政策,取消各地自行出臺的優惠電價政策,對5000千伏安以下(1萬噸/年以下)電石爐及開放式電石爐用電加收0.05元/kwh;研究調整排染費征收政策,加大排污處罰力度;對淘汰類和不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的電石生產企業,質量監督部門不得發放《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安全監管部門不得發放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環境保護管理部門不得發放排污許可證。
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對存量電石產能,調控措施鼓勵通過重組、兼并改造等方式,發展大型、現代化的電石生產裝置,優化行業結構,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
通知稱,對現有電石生產企業,各級政府部門要引導和促進當地電石企業的聯合重組,集中建設和經營;支持大型PVC生產企業通過兼并改造的方式,在有資源優勢的中西部地區建立大型電石生產基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高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
PVC生產企業苦樂不均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乙烯化法生產PVC成本大幅上升,電石法生產PVC顯示出相對的成本優勢(較乙烯法要低1000-2000元/噸)。據初步統計,2005年我國乙烯法生產PVC的產量180萬噸左右,僅占該年PVC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預計在今后一段時期里,電石法仍是我國PVC的主要生產工藝,電石法生產PVC對電石的需求比重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在這種產業格局下,此次對電石行業的結構調整,勢必對PVC生產企業產生聯動的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涉及PVC生產的上市公司約有15家左右,其中大部分已采用電石法生產PVC。
據分析,調控關閉一部分落后產能后,電石價格短期內預計將有所沖高(目前西北地區電石出廠價為2100元/噸)。電石價格的上漲,外購電石生產PVC的公司成本將有一定升幅,如果能帶動PVC價格的上漲,則增加的成本能一定程度得到消化,如果PVC價格不能上漲,則將承受一定的成本壓力。
但電石一體化的PVC公司則不會有這種壓力,電石漲價的壓力將得到內部消化。而且,自備電廠及電石,其PVC生產成本本身較低,據測算,國內一體化電石法PVC平均成本為3900~4200元/噸(含稅)左右,而普通電石法(外購電石)PVC成本則需要5000~5400元/噸。
中信建投分析師楊偉表示,此次調控對電石一體化的G英力特將產生有利影響。G英力特目前的年產電石27萬噸,年發電量27.5億千瓦時,電石生產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調控應該說對這類企業有利。并且,G英力特有一條完整的生產鏈,該公司擁有5000萬噸儲量的石灰石礦山、年產14萬噸的石灰制品基地、400MW熱電機組,年產28萬噸電石裝置,以及年產15萬噸PVC生產裝置,PVC生產不含稅成本不足4000元/噸,比市場(電石法)平均低15%以上。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