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塑料袋闖出脫貧致富路
November.12
張掖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張掖網
“農村辛苦的生活和在外打工的日子讓我吃盡了苦頭,我一直期盼有一天能夠回到家鄉,為鄉親們做點什么,讓鄉親們不再受我吃過的苦,幫助更多的鄉親過上好日子。現在這個夢想實現了,在我廠里干活的鄉親,每月都能掙3000多塊錢,有好幾個鄉親都脫貧了,這讓我和鄉親都發自內心地高興,我也能明顯感覺到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更加近了……”甘肅省鑫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祁建溪高興地說。祁建溪,雖然是政府扶持的貧困戶,但他不等不靠,積極主動想出路、謀事業,靠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僅讓自己脫了貧,而且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爭當先鋒
年近50歲的祁建溪,之前是民樂縣順化鎮曹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年前,他和其他鄉親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在農村務農的日子里,一年微薄的家庭收入入不敷出,讓他生活在貧困中,也使他深深體會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弟弟祁財溪又因白血病去世,弟媳婦隨即改嫁,留下巨額醫療費和年幼的2個孩子無人照顧,突如其來的變故沒有壓倒這個樸實的西北漢子,他毅然承擔了弟弟的外債,照顧了弟弟的2個孩子。為早日還清債務,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參加了縣人社局組織的勞務輸轉,遠赴新疆開始了打工還債之路。在新疆打工的10多年中,他先后從事過好多職業,但無一例外的都是靠力氣賺錢的苦差事,一年辛辛苦苦到頭來卻掙不了幾個錢,自己也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一開始被列為貧困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意識到沒有技術難以脫貧,要學習技術,有了技術才能脫貧致富,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祁建溪說。在務工的最后3年,他努力應聘到一家生產塑料袋的工廠。在工廠,他一頭扎進車間,靠著勤勞樸實、好學鉆研、身體力行品質,他從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從每一道生產工序學起,慢慢熟練掌握了從產品研發到包裝出廠的每道工序,他誠實守信、任勞任怨的品質的也贏得了企業老板和其他工人的信任,一步步走到了車間主任位置,負責廠里產品生產。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他仍舊惦記著家鄉還沒脫貧的鄉親。了解到自己家鄉周邊缺乏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塑料袋制品生產企業,同類產品在當地具有很強的市場占有率,但因缺乏一手貨源,產品價格普遍居高。多年在外務工的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也是一個帶領家鄉人脫貧致富的好時機。強烈的社會責任加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他毅然決定辭職返鄉創業。
2018年初,他辭職返鄉踏上了創業之路。憑著自己誠實守信的口碑和親朋好友、政府的幫助,他多方籌集了100萬元創業資金,成立了甘肅省鑫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引進了先進的吹膜機、油印機、制袋機、熱熔機、空氣壓縮機等生產設備,依靠著之前打工掌握的塑料袋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他深入車間手把手帶領工人搞生產,嚴把質量關口,確保每一個生產的塑料袋都符合質量標準。2018年4月,企業正式投產后的第一批塑料包裝袋問世,因產品質量過硬、價格低廉,很快就在當地市場暢銷。塑料包裝袋系列產品生產規模步入正軌后,祁建溪知道僅僅依靠生產塑料袋企業很難有大的發展,于是他帶領團隊外出考察,最終引進先進設備開發一次性消毒餐具等新產品。新產品面市后,產品依靠之前建立的銷售渠道迅速占領周邊縣區市場,新疆、青海等地客商紛紛向他訂貨,企業成功轉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優質服務,返鄉創業倍感親切
談及在返鄉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祁建溪對政府主動作為、高效辦事、大力支持中小型企業發展的熱心和決心深有體會。他多次激動地說:“我今天所擁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得知他返鄉準備創業后,相關部門單位在土地審批、車間建設、證件辦理、資金扶持等方面都為其開設了綠色通道,在對企業入駐生態工業園區引進標準審核后,相關職能部門主動為其提供廠房,免除了企業前三年廠房租賃費用,及時給他辦理了相關證件,讓他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于企業發展和產品研發。在企業運行缺乏技術工人的關鍵時刻,縣人社局雪中送炭,免費對工人進行了培訓,保證了工廠順利運行。2019年5月,企業又被縣人社局認定為“扶貧車間”,并發放一次性獎勵、就業獎補資金3萬元,鼓勵他吸納更多的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實現脫貧。針對企業擴大經營范圍、工人技術水平缺乏的現狀,縣人社局又主動聘請專業老師,免費專門為廠里工人提供針對性、保姆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手把手地教學讓員工職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公司產品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這一件件的暖心事,讓他切實感受到了家鄉在創業支持方面的良好環境,更加堅定了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心懷感恩,不忘初心反哺鄉親
自己富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在自己成功創業的過程中,祁建溪并沒有忘記鄉親們。早在2017年底,祁建溪就主動找到村兩委班子要求脫去貧困戶的帽子,不再依賴政府的扶貧照顧。在廠子建起來后,他又主動吸納12名建檔立卡貧困鄉親到廠里務工就業,幫助他們解決就業難題。“祁情溪,1988年下河救落水兒童時摔斷了腿落下了殘疾,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家里非常困難。廠子建起來后我主動上門邀請他們夫妻二人都來廠里做點輕閑的工作,如今他們夫妻2人每個月都能領到6000多元工資,已是我廠里的骨干,他們家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也已經成功脫貧了……”祁建溪對廠里打工的貧困戶如數家珍。“黨的好政策讓我不僅脫了貧,而且有了自己的事業,那么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身邊的鄉親們再繼續受窮,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也是我的一份責任。”
從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再到一名致富帶頭人,祁建溪的先進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在周邊企業和群眾中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企業和他本人在周邊市縣有了一定知名度,前去洽談合作的企業絡繹不絕。經過一年多發展,祁建溪創辦的企業年營業額已超過1000萬元,公司三分之二以上職工都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企業帶貧效果良好,在他企業務工的6名貧困戶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他自己也從創業老板的角色逐漸轉型為扶貧致富的公益人,外面人尊稱他“祁總”,但他本人初心不改、不忘本色,還是一如既往地穿著工作服同工人們一起在車間忙碌工作。
談到未來,祁建溪滿懷信心地說:“我計劃在穩定現在生產經營基礎上,通過技術引進、推廣和創新,進一步完善和擴大經營規模,吸收更多貧困戶到我的廠里來就業,幫助更多鄉親脫貧致富。”
我們也真心地希望這個有點憨厚的中年漢子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扶貧路上走得更遠,闖出更大一片天,蔭護更多貧困戶,幫助更多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陳有森 韓世明)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