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限塑令”,人們并不陌生。為了緩解白色污染,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頻率,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如今,“限塑令”已經施行了十一年。記者發現,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限塑令”在平涼效果也并不明顯。塑料購物袋的有償使用,與其方便、實用的性能相比,并沒有消減人們對塑料袋的依賴程度。相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快遞和外賣等新興行業的相繼出現和崛起,使得塑料制品越來越多,不僅抵消了“限塑令”初期的些微效果,甚至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在方便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環保和污染問題,讓人擔憂不已。
記者 李芳芳
對塑料袋心存偏愛 有償使用效果甚微
“要塑料袋嗎?”
“要。”
“兩毛。”
如今,到超市購物,這樣的場景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甚至可以說,它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國家提出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目的在于減少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頻率,然而,放眼當下社會,大多數人把這多出來的幾毛錢,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使得“限塑令”效果大打折扣。
劉亞娟,在平涼中心城區一家大型超市做收銀員。在收銀崗位上從事了13年的她坦言,和“限塑令”實施以前相比,不管出于勤儉節約的理由,還是環保意識的提升,付費塑料袋的使用頻率的確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對塑料購物袋心存偏愛。
“方便、實用。”80后市民胡麗認為,這是人們依賴塑料袋的兩大主要因素。“咱們進超市,隨便逛一逛,還不得買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用塑料袋提著回去多方便,加上超市的塑料袋又大又結實,回去還能重復使用,再不濟也能當垃圾袋用,誰還在乎一兩毛錢。”
馬鈺更是說出了廣大消費者的心聲:“年輕人逛超市,有時是臨時起意,不會隨身帶一個環保袋,又不能把東西一直拿在手上,這多麻煩啊,要一個購物袋提著,就顯得非常有必要而且方便。即使是專門去超市買東西,也不一定會想到準備一個環保袋子,都是怎么方便怎么來。”
無獨有偶,還是為了方便起見,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在菜市場也十分受人青睞。
8月1日,記者在南山早市看到,盡管不少人拉著買菜的小拉車,本可以不用塑料袋,但還是接過菜販裝入塑料袋的菜,轉而放入身旁的小拉車里。
正在買菜的郭香葉表示,用塑料袋裝菜很方便,放進購物車里,不容易混在一起。有些菜不太干凈,沾著露水和泥土,有塑料袋隔著,也不會弄臟小拉車。
記者看到,到菜市場買菜的市民,有些人節省,會把好幾種菜裝在一個袋子里,減少塑料袋的數量,有些人每種菜用一個袋子,最后可能還會再拿一個大袋子,把所有小袋菜裝在一起。總之,大多數人手中,少則三四個塑料袋,多則十多個。
菜販白曉軍告訴記者,他一天至少會用四五捆塑料袋,一捆二十多個,生意好的商販,一天能用七八捆。“反正塑料袋是免費的,顧客要幾個咱就給幾個,很多人還是回頭客,小本買賣,不能因為塑料袋得罪了買主。
快遞外賣無處不在 塑料垃圾越來越多
“老板,來半斤牛肉韭黃餃子,一份紫菜粉絲湯。”
“要紅燒茄子、酸辣土豆絲、香菇油菜,兩份米飯。”
……
正值中午用餐高峰,新民路一家鍋貼店里,來取餐的外賣騎手進來了一波又一波,訂單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一聲聲催著后廚人員不斷加緊速度。
老板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店里每天會接到二三十份外賣訂單,塑料袋一天也能用上百個。
除了塑料袋,外賣中的塑料餐盒也不在少數,一頓餐的包裝陣容甚至可以用“豪華”來形容。
“現在點一份套餐,除了飯和筷子不是塑料的,其他都是塑料制品。”在市直某單位工作的劉娜表示,最外面的包裝袋是塑料的,里面主食、小菜、湯品,各自又有著不同的塑料包裝盒,筷子、調料、紙巾和勺子也分別裝在小塑料袋里。為了防止漏湯,餐盒還會裹上保鮮膜。”劉娜坦言,吃一頓外賣,會制造很多塑料垃圾,很不環保,但是一忙起來,不得不點外賣,外賣說實話確實很方便。
連著加了兩周班,每天中午,徐芳都會打開美團APP點外賣。
和劉娜一樣,看著滿桌子的塑料餐盒和袋子,心有愧疚之余,她又覺得很享受。她笑著對記者說,點外賣會上癮,就是因為飯來張口的感覺太好了,現在的年輕人才會越來越懶。
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的崛起和發展,我國消費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塑料餐盒、塑料膠帶、塑料包裝袋的消耗量每年都會大幅上升,這些行業產生的“塑料垃圾”與日俱增,在一些地方甚至已經超過了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傳統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的用量。
很多人認為,根據當時消費領域包裝制品的情況,針對塑料購物袋進行限制的“限塑令”,顯然不適合當下的發展現狀。
梁小霞,是城區某小區的保潔員。她向記者吐槽,這幾年,小區垃圾桶里最多的就是快遞包裝袋和外賣餐盒。
“塑料袋太臟,夏天天氣一熱,里面殘余的食物,很容易發出一股惡臭,引來周圍蒼蠅、蚊蟲飛來飛去。有些餐盒材質比較鋒利,如果爛了,稍不注意就會劃破手。”梁小霞感慨道,現在年輕人太會享受生活了。
專家表示,普通塑料餐盒、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包裝袋主要成分是低密度聚乙烯。不論是聚苯乙烯還是聚乙烯,均是較難降解的普通塑料,即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會使用由回收塑料或者添加工業碳酸鈣等制作成的餐盒或餐具,由于回收塑料來源復雜,工業碳酸鈣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對食用者的身心健康會帶來一定危害。
“雖然,很多產品是合格的,本身不含有毒素,但是當溫度超過一定度數的時候,就會產生有害物質。”市二院醫生高辛表示,盡量不要食用塑料容器加熱過的食品,尤其是高油脂食品,長期下去,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威脅。
呼吁市民以身作則
市民蔡強家的廚房里,一只空面粉袋里裝滿了各種大小、顏色不一的塑料袋。這些都是這幾年來家人買東西,母親順手攢下的。
看著這些塑料袋,蔡強幾次忍不住想要清理掉,但有礙于母親的費心積攢,他只好作罷。
“看著那么多塑料袋,我有一種被塑料垃圾包圍的感覺,快要窒息了,真的很不是滋味。從去年開始,我出門購物、買菜,盡量都是自己準備環保袋,再也不用塑料袋了。”蔡強認為,相比于環保袋,塑料袋填埋處理后,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降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想要讓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不受污染,健健康康的生活,我們就要從自己做起,少用、不用塑料袋,少點外賣,杜絕白色污染,防治“塑料圍城”。
愈演愈烈的“白色污染”,一路攀升的塑料制品消耗量,成了不少學者專家的隱憂,也引起了一些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注。他們建議,擴展“限塑令”的適用范圍,在制度上完善細化“限塑令”,在實踐層面上增強其執行力和強制力。
“市場上一個塑料餐盒的成本在1元錢左右,一個塑料袋更是幾分錢。而消費者卻要花高于成本的價錢來購買,因此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商家減少使用餐盒的動力不足。”環保達人劉維剛認為,要真正達到限塑的目的,就要通過足夠的配套制度和鼓勵、懲罰手段,對減少生產和使用的企業和個人,給予足夠讓其心動的獎勵,對違規者進行足夠讓其心痛的處罰。
采訪中,很多市民表示,“限塑令”最好改成“禁塑令”就好了,“到時人人都用環保袋不用塑料袋,外賣也用更環保材質的紙質餐盒,就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了。”
一些環保人士也呼吁市民從自身做起,在生活中做到垃圾分類,可再生能源企業進行分類回收、加工,讓廢舊塑料變廢為寶,成為可循環利用資源,通過科技手段減少白色污染。
記者了解到,平涼市日產生塑料廢品14噸,雜料20噸,全市惟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平涼市新振輝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公司,每日回收約5噸,占全市回收處理量的14%,而實際日處理廢塑料能力可達45噸。
據振輝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公司計劃在全市各縣(區)市,按照不同的區域設置統一的廢舊品回收站點,建成后年可收購廢塑料1萬噸,極大的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廢品回收利用率,為園區內所有的項目儲備后勁。同時,促進我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對美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曾在日本學習過一段時間的李斐表示,在日本,很多外賣餐盒都會被回收利用。日本很多外賣店所用的餐盒十分美觀,顧客用餐后,商家還會上門對餐盒進行回收,同時還會給予顧客一定的補貼。“我覺得我們一些外賣企業可以效仿日本的這一做法,既能節約成本,遏制塑料垃圾的泛濫,還能穩固客源,贏得社會美譽度。”她說。
平涼限塑,任重而道遠。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