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cgecc"></noscript>
  • <td id="cgecc"><u id="cgecc"></u></td>

    當前位置:首頁 >

    工程塑料

    做強做大我國氟化工須解三道難題

    February.26
    中國化工新聞網
      我國氟化工產業'十五'期間高速發展,平均增幅達30%,目前氫氟酸、F22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2005年我國出口螢石73萬噸,出口無水氟化氫9.7萬噸。如何看待表象下的氟化工生產大國?日前記者應約采訪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氟化學實驗室陳慶云院士。
      這位從事有機氟化學研究50多年的業界著名專家開門見山:'產量大并非實力強,出口多其實是輸出戰略資源,而不是高附加值的氟產品。我國氟化工的技術水平總體上比國外技術落后很多。'陳慶云院士指出,要使我國真正發展成為氟化工強國,必須要解決技術落后、資源外流、缺乏產學研平臺這三大問題。
      以技術進步促產品升級
      目前我國氟化工品種單調,大多為氫氟酸、F22或聚四氟乙烯,產品初級。有些企業生產數十個氟聚合產品,號稱與世界同步,但真正能形成生產規模的很少,即使能生產,其質量也不如國外產品,沒有競爭力。陳院士曾問過多家企業,樣本中的這些產品能生產嗎?回答都是否定的。國內曾有媒體報道過某企業的有機氟新產品,但據他了解并沒有生產。
      陳慶云說:'1979年我到美國杜邦公司考察,杜邦單單是聚四氟乙烯的品種就有十幾個,而我國到目前還達不到這一水平。不是中國人做不出來,而是我們一些企業和部門沒有下功夫,滿足于一兩個產品有錢賺,小富即安。我國目前四氟乙烯單體年產量約5萬~6萬噸,因為質量不夠好,有些只能做‘生料帶’等附加值不高的產品。國內許多大公司有研發機構,但很少見到有一流水準的產品開發出來,說明國內氟化工應用研究比較落后'。
      采取措施制止資源浪費
      陳慶云表示,資源外流和浪費是他最擔心的。雖然我國螢石出口量比前幾年有所減少,但無水氟化氫出口從2001年的1.7萬噸猛增到2005年的9.7萬噸。對此,陳慶云感到非常不解。他認為,我國雖然是世界螢石資源大國,但并不是沒有窮盡,可供開采量只能持續幾十年。國家有關部門應繼續采取措施,果斷限制出口。
      問題還不僅于此。國內許多小企業因當地政府為了幫其脫貧,不斷開采螢石或冰晶石生產氟化氫和含氟產品。在寧夏和湖南,據說不少企業用冰晶石在生產氟化氫,這些企業規模只有上千噸。陳慶云認為這簡直就是在浪費資源,與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精神實不相符。他對此憂心忡忡:'幾十年后,中國的氟礦開采完了,用什么來發展氟化工?'
      盡快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陳慶云院士認為,國內的氟化工企業大多是同質競爭、低價競爭、消耗原材料的競爭,一些龍頭企業甚至也有這種情況。想要引進國外的頂尖技術卻又遭遇壁壘。
      近幾年,國外氟化工公司以獨資形式紛紛進入中國,搶占中國市場。在這種形勢下,國內企業不能只講競爭,也要合作。他表示,氟化工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新材料學科,理應集中國家最強的科研力量重點開發,開展產學研聯合就是一個有效形式。國內大企業雖然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但畢竟條件有限。前些年,雖然也開展了一些產學研合作,但沒有權威的平臺,各方又過多考慮自己的利益,成功的案例很少。
      據介紹,中科院有機所氟化學實驗室有50多年歷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國家下達任務,曾幫助企業開發四氟乙烯、氟離子交換膜等產品,研制航天用含氟潤滑油、高比重陀螺油,這些含氟產品為'兩彈一星'的成功作出了貢獻。改革開發后,該實驗室主要任務是接受國家下達的研究課題,同時培養研究生,并在氟化學研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為企業服務開發的氟化工新產品還比較少,關鍵是缺少合作平臺。
      陳慶云認為,目前中國的氟化工產業要做強,企業和市場有需求,國內一些化工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也有科研資源和人才優勢,但是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來牽頭組織、搭建合作平臺。

    【打印本文】

  • <noscript id="cgecc"></noscript>
  • <td id="cgecc"><u id="cgecc"></u></td>
    草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