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cgecc"></noscript>
  • <td id="cgecc"><u id="cgecc"></u></td>

    當前位置:首頁 >

    通用塑料

    高明塑料產業觸網轉型啟示錄

    July.6
    南方日報
      日前,高明區電子商務協會成立大會在萬方智慧城電子商務產業園舉行。在宣告成立后,該協會便與萬方智慧城、阿里巴巴產業帶、蘇寧易購、大龍網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促進高明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開啟高明電子商務新篇章。
      作為高明首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及佛山市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萬方智慧城最初計劃打造成為廣東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富有影響力的新材料物料綜合性批發市場,改變區內塑料企業采購和銷售“兩頭在外”的狀況,而今,除這一功能之外,萬方智慧城正逐步發展成為促進全區電子商務發展的第三方服務平臺。
      “時勢變了,逼著我們去改變。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我們原來很多規劃,也需要跟著調整。”高明區電子商務協會成立當天,高明塑料行業協會會長曾鐵球等多家塑料企業掌門人也出席了相應活動。他簡單的一句話,濃縮著塑料這一高明昔日龍頭產業近年的轉型探索。
      高明首個電商園區為何出現在塑料產業?從抱團建設專業市場到合力發展電商平臺,“互聯網+”如何改變著高明塑料版圖?高明塑料產業的觸網轉型對其他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又有何借鑒?
      A.多次轉型
      石化塑料貢獻高明兩成工業產值

      時間倒回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恢復建制不久的高明尚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從本土發展起來的塑料產業在高明工業化初期挑起產業大梁。當時高明一塑、二塑的產值已接近10億元,二塑更名列中國企業五百強。在那個年代,塑料是高明的工業龍頭與驕傲。
      在曾鐵球的記憶里,上世紀80、90年代高明塑料二廠生產的“雅潔牌”地板膠在國內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高明一塑、二塑也如同黃埔軍校般,為高明培養了一批經濟管理官員與民營企業家。
      此后雖然經歷改制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塑料卻作為高明支柱產業之一存續下來。高明至今仍是廣東塑料制品產量較大的地區之一,形成了人造革合成革、塑料制品及化工、塑料機械等相配套的產業鏈。其中,人造革、合成革是應用PVC、PU等經過加工制造出來的塑料軟制品,是高明塑料行業中企業數量最多,產值、產量最高的塑料類制品,在省內同行業中居于較高水平。
      2005年及2011年,高明兩次獲得由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授予的“中國合成革產業基地”榮譽稱號。迄今為止,全國僅有兩個地區獲授該稱號,有“北溫州、南高明”一說。2012年高明區塑料制品業產值達到250億元,并被評為全國“十二五”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先進集體。
      而到2015年末,高明石化塑料企業達到16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8家,代表性企業有佛山中油高富石油有限公司、煒林納功能材料、顧地塑膠公司和億龍公司等。2015年產值約512.93億元,占高明工業產業總值20.9%。這表明塑料產業雖不再是高明的產業龍頭,但仍是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
      30多年來從未離開過塑料行業的曾鐵球,見證著行業先后經歷興盛、較快發展、疲軟、復蘇等幾個階段,經歷“合-分-合”輪回發展,先是2000年前后高明塑料一廠、塑料二廠兩家大型塑料國企開枝散葉,衍生出一批塑料民企;再到2012年佛山市塑料制品國際采購中心動工建設,高明塑料行業骨干民企告別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
      近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整體大環境不景氣,高明塑料產業仍逆市增長,這有賴于高明塑料及時轉型。“所有企業都在加大技改投入,通過改造提升設備、開發新技術,提升產品檔次,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因而目前高明塑料產業仍然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曾鐵球說。
      B.從塑料城到智慧城
      更名背后的塑企電商探路

      高明塑料從興盛到疲軟再到復蘇的歷程,體現了行業本身的“自我修復”和抱團發展能力。這在萬方塑料城的成立,及向萬方智慧城的演變上也有體現。
      長期以來,高明塑料產業長期停留在產業鏈的中上游,產品主要以中間加工制造為主,利潤相對較少。苦于區內沒有大型專業市場,高明塑料企業采購和銷售多在區外完成,原料采購成本高、產品定價沒有話語權成為行業的“痛點”。
      2012年,高明10多家塑料企業聯合建立萬方投資公司,建設佛山市塑料制品國際采購中心。該中心起初又稱為萬方塑料城,占地470畝,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是集現化商貿中心、物流中心、會展中心、企業總部、技術創新平臺、企業服務平臺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產業基地。
      最初,萬方塑料城的規劃是走專業市場、倉庫、商鋪、展覽的發展模式,后來隨著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曾鐵球坦言,萬方決策層內部開過很多次會議討論過這個問題,由于電商是新鮮事物,而決策層大多是老一輩塑料企業家,他們對年輕人提出的建議抱有一些顧慮和擔憂。
      “當時大家都很疑惑,花了這么多錢去做電商,到底有沒有效果。幸虧唯爾塑膠的老板轉得最快,他親自到外面去體驗電子商務,回來給我們上了一堂課。我們還一起到浙江等地參觀學習,逐步改變觀念,認為電商是大勢所趨,因此馬上轉變。”曾鐵球說。
      此外,本土塑料企業遠華成功轉型電商,也為他們打下了“強心針”。
      高明遠華塑料實業有限公司是行業最早“觸網”的企業,現已基于電商平臺發展了“瑜之美”、“墊萬家”兩大自主品牌。經過多年的摸爬打滾,現在已是國內瑜伽用品行業的領先者。其主要銷售渠道為B2C電商模式,目前在天貓商城、京東和拍拍均建有官方旗艦店。“電商不僅是一個銷售渠道,也是品牌的沉淀。電子商務模式已趨多元化,未來我們會增加客戶的體驗度,并計劃拓展網紅經濟、圈子經濟。”“瑜之美”電商負責人馮小文說。
      為配合電商發展,萬方項目不斷調整總體規劃,增加辦公區域和小型倉庫。目前,該中心一期項目已基本完工,20層的電子商務大樓、國際塑料采購中心、保稅倉等已投入使用。2015年,高明區首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在萬方電子商務園區舉行,該園區還獲評為2015年度佛山市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在這一過程中,萬方塑料城對外也更名為萬方智慧城。
      今年3月7日,萬方智慧城“萬塑匯”試運行,塑料企業可以通過該平臺采購PVC、DOP、穩定劑、佐劑等原材料,截至6月17日,該平臺交易額達到了3000多萬元,月均交易額近1000萬元。預估項目成熟后,年交易額可達到8億元。
      “萬塑匯本來打算做一個純服務平臺,作為地面專業市場的配套,發布一些信息和行業資訊。后來又變為發布供求信息的傳統交易模式網站,萬方成為電子商務園區后,萬塑匯的定位也最終確定為網上交易平臺。”萬方智慧城電商總監嚴國平說,把功能板塊構思好后,萬方請了杭州一家公司來幫忙組建平臺,至今已投入超過200萬元,組建成功后交由萬方運營和推廣。
      “高明塑料企業通過‘萬塑匯’集體批量采購原材料,采購價格更優惠,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更有競爭力。這個平臺運營成熟后,我們可以直接和原材料生產廠談判,要求廠家直接發貨到高明,現在其他公司也有興趣加入萬塑匯。”曾鐵球說,制造業服務化是萬方未來的趨勢。
      C.立足實體經濟
      發展電商不懼“群龍”競爭

      近年來,塑料電商平臺業務風頭正勁,成為投資風口。全國各地不斷涌現了“我的塑料網”“買塑網”“大易有塑”等多個塑料版的“淘寶”“京東”電商平臺,對線下專業市場的塑料交易也造成一定的沖擊。這反過來又催生了更多的網上交易平臺。
      就在高明電子商務協會成立的次日,由廣東中塑之都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樂從塑料協會、佛山樂商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中塑之都平臺”正式上線發布。
      嚴國平說,這些平臺確實會與高明“萬塑匯”競爭,但競爭模式不一樣。其他平臺大部分是沒有實體支撐的純中介模式,地面沒有園區、倉儲物流、補給等配套,地面也無采購商支持。而高明的萬塑匯則立足于實體產業,高明有足夠的市場消化這些塑料原材料,也有配套的物流倉庫和統一配送體系。
      同樣基于實體產業的還有樂從的“中塑之都”,共有“現貨交易”“倉儲服務”“現代物流”“金融貸款”“搬運服務”“全方位保險”等六大業務板塊和功能。其中,“互聯網+”貨運平臺(“貨牛”)的無縫接入和搬運服務板塊的資源整合,是中塑之都的兩大亮點。通過整合線上線下各個專業市場的貨主和貨車司機資源,提供個性化的B2B貨運服務。
      “高明的優勢是廠家多、原材料需求大,每月塑料原材料消耗就達2萬噸以上,但是分開采購價格沒有優勢,所以萬塑匯的核心功能和特點就是‘團購’。”嚴國平說,萬塑匯的定位是立足高明,向新興、肇慶等方向輻射,擴大市場話語權。
      嚴格來說,籌備了一年多的“萬塑匯”還未正式發布,從試運營幾個月的成果來看,還是有足夠的采購支撐起這個平臺,未來還將引入供應鏈金融,形成“產業帶+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商家把貨物放在萬方智慧城銷售,可通過貨物質押先獲得貨款總價約七成的貸款,然后用這筆貸款作為周轉。同時,貨物正常在“萬塑匯”銷售,交易所得貨款先打到萬方智慧城,等商家還貸款后,他就可以拿到貨款。如果商家還不了款,則用貨物抵扣。
      D.跨界發展
      擬搭建產業與外界交互“高速路”

      除了推出“萬塑匯”滿足塑企的電商需求,萬方智慧城還計劃把服務范圍擴大到更大領域。
      嚴國平說,原來萬方打算只做地面專業市場,現在除以塑料產業為核心外,還在規劃建設家裝建材一條街、高明農副產品一條街,并計劃在第三方電商平臺上設立“高明農產品”銷售專區,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交易平臺。
      此外,萬方智慧城還同時面向各行各業,承擔創新創業孵化培育功能,為進駐的電商企業提供物流、培訓、人才等服務。由萬方牽頭成立的高明區電子商務協會,將致力為電子商務企業服務,承擔起促進高明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職責,使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契合、和社會不同經濟主體相銜接。
      可以說,萬方電子商務園區起源于高明塑料產業,但不局限于塑料產業,其發展思路與高明的“精一強二進三”不謀而合:通過“互聯網+”推動塑料產業轉型,突破了制造業界限,串起了農業、服務業,實現跨界融合發展,實現從“產業+互聯網”到“互聯網+產業”的轉變。
      高明塑料產業基于市場需求而進行的制造業服務化探索,也已成為政府引導的方向。在高明區經濟科技促進局負責人看來,通過扶持萬方電子商務園區發展,高明豎起了第一個電商標桿,并把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鼓勵企業借助電商平臺擴寬企業產品銷售渠道,也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自主發展本地電子商務平臺,由此架起經濟新常態下高明區工業、農業特色產品與外界交互的“高速路”。
      “高明塑料產業走電商方向是正確的,這是必須要走的路,我非常看好這個模式。”阿里巴巴·佛山產業帶的運營商、佛山市優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偉源說,目前B2B發展勢頭猛、潛力很大,接下來的發展趨勢是“產業帶+互聯網”,但入門了、方向走對了,并不代表一定能成功,能否走出好的效果,還需要產業推進、團隊配合、企業之間支持,才能做成功。
      鄭偉源認為,在制造業服務化的過程中,互聯網發揮了工具、技術、市場渠道三大功能。要把這個工具用好、技術用好,發揮出最大的成效。“用好了,就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如果沒用好,就會失去很大的蛋糕。”鄭偉源說。
      在他看來,“萬塑匯”更多地是在生產“前端”觸網了,核心功能更多地在于供求環節,最核心的產品營銷層面涉及不多。他建議可把高明塑料企業的產品集中放在平臺上展示和銷售,或者考慮選擇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如建立阿里巴巴高明產業帶的模式去推進。
      高明塑料產業發展史
      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高明塑料一廠、塑料二廠是當時全國有名的大型塑料生產企業,其中塑料二廠名氣更大,其“雅潔牌”地板膠當年蜚聲國內,享有極高市場占有率。那個年代,塑料是高明不可辯駁的工業支柱以及驕傲。但在1996年后,兩家國有企業受到私營企業沖擊開始走向下坡。
      第二階段(2000年至2006年)
      2000年前后,高明一塑、二塑先后進行了改制,這兩家塑料大廠如同黃埔軍校般培養了眾多人才,他們紛紛抓住機會下海開廠,私營企業迅速成長,讓高明塑料產業迎來較快發展階段,逐步形成今天的產業布局。
      在此期間,隨著塑料產業壯大,高明在2003年成立了塑料行業協會,希望以協會為紐帶減少行業惡性競爭,及時為會員企業排憂解難,實現行業抱團發展。
      第三階段(2007年至2010年)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高明塑料產業開始進入疲軟階段。
      第四階段(2011年至今)
      高明塑料產業開始慢慢復蘇、向好發展。2012年,佛山市塑料制品國際采購中心破土動工,建成后將成為高明區首個專業市場、首個電子商務產業園、首個跨境電商產業園,與高明區創業中心共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短評
      試水“互聯網+”讓塑企重拾自信

      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昔日輝煌的高明塑料產業一度發展疲軟,但在一眾高明塑料企業家看來,制造業永遠是朝陽產業,三十多年來他們并未放棄塑料產業轉戰其他領域,而是勤勤懇懇地在這塊土地上深耕,期盼重塑龍頭之名。
      共同源自原來的高明一塑、二塑,這讓不少高明塑企有著天然感情聯系,進而促成企業家們較早地采取了“抱團發展”來抗擊市場風險。試圖在共渡市場難關的同時,也擁抱“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遇。
      “互聯網+”該加什么?高明塑企的答案是不管加什么,實體經濟的根不能丟,這是“互聯網+”的根基。因而萬方智慧城并未一味“務虛”,而以塑料產業實體經濟為基礎,帶動大宗原材料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該園區還同時面向各行各業,承擔創新創業孵化培育功能,為進駐的電商企業提供物流、培訓、人才等服務,實現從“產業+互聯網”到“互聯網+產業”的轉變。
      這大大降低了塑企的交易成本,讓塑企重拾發展自信。如初步改變了塑企采購和銷售“兩頭在外”的狀況,“萬塑匯”試運行3個多月以來月均交易額近1000萬元,并且通過“團購”議價降低了采購成本。
      同時,萬方智慧城兼具高明首個專業市場和首個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定位和實踐,也在為高明制造業服務化加碼。背后以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為主體的新興服務業發展,將有望成為高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而在另一方面,“互聯網+塑料”成效的逐步顯現,也在為其他傳統產業轉型提供有益借鑒。
      以“互聯網+農業”為例,其目前正處于全面摸底階段,相關扶持政策正在醞釀,未來將聚合農業、文體旅游等力量。這一當前還是近乎空白的領域,未來可能會是高明“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nbsp;

    【打印本文】

  • <noscript id="cgecc"></noscript>
  • <td id="cgecc"><u id="cgecc"></u></td>
    草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