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cgecc"></noscript>
  • <td id="cgecc"><u id="cgecc"></u></td>

    當前位置:首頁 >

    助劑輔料

    催化世界里的堅守

    June.1
    中國科學報
      今年1月份,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獲得了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向包信和頒發了榮譽證書。《中國科學報》記者想跟包信和約一個采訪,他回復了一個致歉的短信:“年前工作日程安排已滿,年后我們再聯系。”直到2月24日,《中國科學報》記者接到包信和的電話:“我們約在晚上6點可以嗎?”這個采訪從預約到見面,隔了一個多月。
      過去的一年里,包信和還收獲了周光召基金會頒發的“基礎科學獎”,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看得見的是榮譽證書,看不見的是我們研究組在催化研究領域的多年堅守。”
      天然氣高效利用的新途徑
      催化劑是改變反應物化學反應速率(既能加快也能減緩)、而其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不發生改變的物質。就好像“有情有義的一對情人,往往需要媒婆來推進一下,走向婚姻殿堂的進程就能加快,催化劑在化學反應里也有此功效。”包信和形象地解釋道,“所以催化劑又往往被俗稱為觸媒。”
      大多數化工過程都是催化過程。今天,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我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化工產品。我們日常用的塑料、纖維、建筑材料等等都是經催化過程得到的產物。
      通常,這些化工產品都來自于石油。由石油經催化裂解反應提煉出烯烴,再生產出其他下游產品。因此,烯烴,特別是乙烯是現代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近年來,我國的乙烯工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產國。但是與國際上烯烴主要生產國(美國和中東國家)通過低碳烷烴生產烯烴相比,我國的烯烴主要由石油煉制獲得的中間餾分石腦油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環境壓力很大。
      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凸顯,探索高效環保的催化反應過程已經不僅關系到民生,而且關系到國家安全。當前,用儲量相對豐富、價格低廉的天然氣替代石油,生產液體燃料和基礎化學品,已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研發重點,科研人員一直在探索天然氣直接轉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與過程。從甲烷制備乙烯的工藝路線,至今仍被視為化學領域的不可攻克的難題。
      2014年,包信和研究組在甲烷高效轉化相關研究中獲重大突破,實現了由甲烷直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化學品。該項科研成果通過《專利合作條約》的專利申請渠道,進入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同年,這項成果也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很大反響。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集團副總裁穆勒認為,這是一項“即將改變世界”的新技術,將為天然氣、頁巖氣在未來的高效利用開辟一條全新的途徑。
      1000小時的突破,20年的守候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據包信和介紹,現有的甲烷轉化途徑通常采用“二步法”:首先在高溫條件下,通過混合氧氣、二氧化碳或水蒸氣,將甲烷分子重整為含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氫氣分子的合成氣體;隨后,用特定的催化劑將合成氣體轉化為高碳的烴分子,包括乙烯等。
      這一傳統方法路線長,投資和消耗高,另外,由于采用了氧分子作為甲烷活化的助劑或介質,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形成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早在20多年前,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就提出不用氧進行甲烷轉化的“無氧活化”的概念。1995年,包信和帶領團隊開始“無氧活化”的攻堅。
      他告訴記者:“曾有過一段艱難的時期,我們的研究方向被認為是冷門,但大家并沒有放棄。”經過不懈堅持,在甲烷催化轉化研究的基礎上,研究組基于“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造性地構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單中心鐵催化劑,突破了原有技術的瓶頸,實現了甲烷在無氧條件下的選擇活化,一步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
      與甲烷轉化的傳統路線相比,這項研究摒棄了高耗能的合成氣制備過程,不僅縮短了工藝路線,還在反應過程中本身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大于99%。
      中外多家能源和化學企業都對這一產業變革性技術表現出極大興趣。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也十分關心,希望將應用基礎研究的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研究組前期已經完成了這一過程的60小時實驗室試驗,發現該催化劑保持了極好的穩定性。但是對工業化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合作企業要求有長時間壽命測試結果。“年前我們就開始了催化劑1000小時的壽命評價試驗,近兩個月的時間,正好遇上了春節。”包信和告訴記者。
      春節7天長假,在大連化物所的實驗室里,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的科研人員依然輪番堅守在工作一線。白天夜里兩班崗,每班兩個人,“保證了試驗的順利完成,卻讓研究組里不少人錯過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特別感謝團隊成員和他們的家人”。
      “這一刻我們等了20年。”包信和說,“目前,催化試驗已經正常運行超過1000小時,我們現在已經與中石油和沙特的SABIC公司組建了合作團隊,下一步我們會將這項甲烷制乙烯技術交給企業,進行共同開發。”
      多年來,包信和研究組在該研究領域沒有發表一篇論文,他稱:“這期間,特別是獲得初步突破以后,我們一直在不斷推翻自己,早幾年的科研結論會在后來被發現存在瑕疵而被否決。”
      包信和指出,不發論文也是對科學的一種負責態度,但是就是苦了一批從事這一工作的學生和博士后,為了畢業,他們只能在外圍的相關方面發一些不涉及“機密”的文章。
      挑戰與使命
      2015年9月,經中科院推薦,教育部黨組任命,包信和出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
      1978年,包信和考入復旦大學。1989年,他離開學習工作11年的復旦大學來到德國柏林,在德國洪堡基金會的資助下,師從表面催化學科的創始人之一、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爾特(Ertl)教授,從事金屬催化劑的表面研究。
      回國后,包信和來到了大連化物所。在大連化物所的20年里,在中科院和大連化物所幾屆領導和學界前輩們的支持與幫助下,他被推舉為“973”計劃項目“天然氣、煤層氣優化利用的催化基礎”的首席科學家,在項目組成員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甲醇制烯烴”“煤制油”“天然氣制芳烴”等一系列成果。
      這些年來,包信和帶領的科研團隊一直在催化領域默默耕耘,發表的論文數量不算很多,但論文質量還是蠻“漂亮”的。對于“漂亮”一詞,包信和認為用英文perfect一詞更形象。
      今天,重返校園的包信和,對于自己身份的轉變,他看作是又一次挑戰。盡管包信和在中科院曾經多年從事管理工作,但高校的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規律。作為分管人才培養的常務副校長,他認為,將自己成長的經歷和研究體會傳授給年輕一代,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但無論自己的角色如何轉變,他衷心地表示:“我希望我們研究組能繼續在催化領域作出貢獻,也希望年輕的科研人員通過這些工作得到鍛煉,收獲快樂和進步。”

    【打印本文】

  • <noscript id="cgecc"></noscript>
  • <td id="cgecc"><u id="cgecc"></u></td>
    草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