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發布公告,14家塑料管材管件生產企業的產品首次進入中國名牌初選范圍。這標志著中國塑管產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塑管產業在經歷了20多年快速發展后,正在進入一個由追趕到超越的重要歷史階段。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委會理事長陳力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塑料管道生產和應用大國。陳力輝介紹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塑管產業保持穩定高速發展,產量從1990年的20萬噸提升到2005年的240萬噸,增幅居世界首位。建筑、市政工程、農業、通訊、電力、燃氣等行業迅速發展,帶動了塑管應用領域迅速擴大,目前塑管已經普及到建筑給排水、市政給排水、供暖、城市燃氣輸送、農村人畜飲水改造和農業排灌、電力、通訊、化工、醫藥等許多場合,塑管在工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中已無處不在,被譽為城市的“血管”,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行業力量。
在產銷量迅速增長和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的同時,大型塑管企業迅速成長起來,產業集中度迅速提升。據統計,目前業內企業已達5000家,其中產能達萬噸級以上的有100家,8萬噸級以上的有20家,2005年業內前20名企業銷售額已占行業總量的75%。其中,一些骨干企業的品牌市場占有率較高,且年銷售額達到數億元以上,在廣大消費者中具有較高的信譽和知名度。
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處長高立新介紹說,建設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確立了以技術進步和推廣應用為龍頭促進化學建材發展的基本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塑管的產業化和應用。他認為“十一五”期間,塑管還將在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節能、節地、節材、節水方面表現出不可替代的優勢,塑管發展潛力依然很大。
陳力輝說,過去的20多年,中國塑管技術發展基本是引進、消化、吸收的追趕型模式。中國塑料原料生產引進消化了許多國際先進技術;加工設備企業在引進基礎上不斷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管材生產企業也在適時根據市場變化開發新產品。而且中國塑管標準體系從建立伊始,就積極采納ISO等國際通用標準,大部分產品標準和加工技術可以緊隨國際水平甚至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這一時期的發展,目標是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通過追趕,中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較完善的塑管產業加工和應用體系,從而奠定了超越的基礎。
但在追趕階段,引進和模仿是我們掌握先進技術的主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雖然也有創新,但由于追趕者的技術發展軌道是由先進者所主導,二者之間的差距可以縮小,卻難以消除。陳力輝認為,隨著應用市場的擴大,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趨勢的加劇,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都要求中國塑管產業盡快完成從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到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的轉換。
陳力輝提醒,要真正實現趕超,中國塑管產業必須走出不同于先進者的自主技術發展軌道,當自己的技術在一定范圍內成為主導,趕超就會實現。也就是說,必須擁有自主創新技術,才能實現世界范圍的超越。自主創新雖然最初成本較高,但可避免引進技術時需支付的高昂代價,避免投產后要將絕大部分利潤讓給他人,從長遠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持續發展更是意義深遠。企業只有通過自主創新,為自己打造一個不可復制的競爭力,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命運,行業進步才會有持續的動力。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