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訴歐盟對我塑料袋反傾銷一案比較成功,7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待遇。”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公平貿易工作部主任張新生告訴記者。9月29日,歐盟發布《官方公報》,宣布對我輸歐塑料袋采取反傾銷措施,征收4.8%至28.8%的反傾銷稅率。其中,7家中國企業被給予4.8%至12.8%的單獨稅率,其他應訴的中國企業適用8.4%的稅率,未應訴企業適用28.8%的全國統一稅率。
積極應訴顯成效
面對歐盟對我國塑料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我國共有115家企業在規定時間內向歐委會提交了抽樣問卷和市場經濟待遇申請表,積極參與了應訴。張新生告訴記者:“一方面,隨著貿易摩擦的增多,涉案企業應訴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商會配合相關政府部門宣傳應訴的重要性也發揮了作用。而且,企業應訴積極性的提高會直接關系到反傾銷調查的終裁結果。”
2005年6月30日,歐委會發布《官方公報》稱,應歐盟30個塑料袋生產商的申請,對原產于中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塑料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期為2004年1~12月。據統計,涉案金額約為3.1億美元。
這已然不是我國塑料袋企業第一次遭受反傾銷調查。2003年,美國曾對我塑料袋發起反傾銷調查,由于企業應訴情況不理想,絕大部分企業被加征高額反傾銷稅,基本失去了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美國和歐盟是我國塑料袋產品出口的兩大主要市場,若再失去歐盟市場,中國千余家塑料袋企業的經營狀況將陷入困局。這促使我國塑料袋企業在面對第二大出口市場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時,提高了應訴意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張新生特別告訴記者,這次案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商會在立案初期曾多次與歐盟進行磋商與交涉,促使歐盟選取盡可能多的抽樣企業。由于涉案企業眾多,歐盟難以逐一調查,所以采取了抽樣調查方式進行實地核查。此案被選取的抽樣企業多是塑料袋行業的龍頭企業,代表性強且條件好。在被抽樣的10家企業中,7家企業被賦予市場經濟待遇,這一結果直接有利于整個行業稅率的降低,參加應訴而未被抽樣調查的企業得到了8.4%的稅率。
四體聯動效果好
在應訴過程中,單個企業孤軍奮戰不利于取得較好的應訴結果,需要依靠“四體聯動”應對機制的有效運作,將各種應訴力量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張新生指出,在此案中,“四體聯動應對機制的有效運作發揮了積極效果。”
記者了解到,除作為應訴主體的塑料袋企業積極應對外,商務部有關部門對此案非常重視,就一些問題在中歐政府層面進行了交涉;主產區的商務主管部門也做了大量協調和指導工作,為企業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輕工商會更是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在組織協調企業應訴方面起了關鍵作用。商會主動與應訴企業取得聯系,及時將企業遇到的問題反映給商務部,并幫助企業理解商務部的有關政策和指導意見。
輕工行業有其自身特點,產品很小,企業分散。遭遇反傾銷時,往往涉案金額不大,企業是否應訴也有自己的考慮,商會進行應訴動員難度大。但是在應對歐盟對我塑料袋反傾銷的案件中,輕工商會組織進行了全行業的無損害抗辯。應訴企業非常配合,填寫調查問卷,使一系列工作得以開展。張新生告訴記者:“此案應訴比較成功與選擇得當的具體應訴策略是分不開的。”面對反傾銷調查,有關各方在策略研究方面頗下了一番功夫,緊緊圍繞無傾銷、無損害兩大方面積極進行抗辯。
事前定則不困,企業提早準備應對反傾銷調查非常關鍵。尚在歐盟醞釀發起反傾銷調查時,商會就通過各種可靠渠道獲得歐盟可能對我塑料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消息。此后,商會及時發布了預警信息,并迅速開展了應對工作。去年4月,商會在山東召開了預警工作會議,及時將相關信息告知企業,并幫助企業熟悉反傾銷應對實務,使企業在風雨未來之前提早進入準備階段,從而掌握主動坦然應對。
創新產品謀發展
我國生產的塑料袋產品物美價廉,是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據統計,今年1至8月我國出口塑料袋178075噸,出口金額為2.6億美元。由于我國塑料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出口的快速增長也引起了進口國更多的關注,接連遭遇主要出口市場的反傾銷調查。在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中,企業逐步意識到積極應訴反傾銷是整個行業的大事,不應訴就意味著失去市場,應訴不力則意味著市場萎縮。因此,目前企業應訴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越來越積極地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當記者問及企業如何才能跨越反傾銷等貿易摩擦的困擾時,張新生指出,“我國塑料袋企業在面臨反傾銷調查時除要積極應訴外,還需改變過去以量取勝的低價競爭策略,逐步實現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擴大出口不能僅僅依靠物美價廉,我國塑料袋企業要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逐步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創建品牌,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為此產品創新至關重要。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型塑料袋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各個主要出口市場也將對產品提出新的需求。為占有和擴大市場份額,我國塑料袋生產企業必須轉變思路,以質取勝,加強技術研發,進行產品創新,真正邁上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