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用了生態塑料,2005年3月日本世博會也用了生態塑料,我國將于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2010年舉辦上海世博會,2012年舉辦廣州亞運會。這幾個盛會對環境保護和綠色包裝材料有相當大的需求,這是促進以生物質為基礎的生態塑料發展的大好契機,也將迎來生物質工程產品的時代。”在近日舉行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產品科技與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教授陳國強在展望生態塑料的技術現狀與產業化前景時如是說。
在0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陳鐸和蔡繼明就曾建議——國家應啟動生物質塑料樹脂研發工程,建立國家級生物質塑料研發和生產基地,在貸款、稅收、出口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具有一定技術基礎和生產規模的生物質塑料生產企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
那么這個一再被人們提起的生物質塑料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呢?生物質塑料就是利用玉米粉、土豆粉、木薯粉等生物淀粉類農業產品與聚乙烯、聚丙烯、偶連劑、添加劑等化工基產品混合,通過電子、化工、生物工程和機械加工等多學科交叉工藝生產的生物質塑料合成樹脂。其生物質含量可達到30%—70%,具有化工塑料樹脂的全部功能,可制造成薄膜類、發泡填充類和硬片等上百種生物質塑料環保制品。據陳國強教授介紹,生產“生物質塑料”的整個生產過程都是生物催化,或者結合化學聚合,是一種能量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綠色生產工藝。
同時,這些生物質塑料制品還可以通過環境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或者通過堆肥作為肥料或者燃料再利用。
當前我國工業化正處于資源消耗的高峰期,資源匱乏,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據了解我國年消耗化工基塑料在2000萬噸以上,其中包裝用塑料達500萬噸,僅一次性快餐盒(碗)消費量就達200億只以上。這些塑料制品的應用,在給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文明帶來巨大效益和方便的同時,由于被廢棄的塑料制品需要兩三百年才能完全降解,又給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現有的對傳統塑料的處理手段主要是分離和循環利用、焚燒、紙代塑等,但這幾種手段都具有自身的缺陷。因此開發和推廣生物質塑料,是一條不錯的選擇。
陳國強教授認為,生物質塑料如果發展起來,完全可以帶動一個新的產業群:前端是農業,中間是發酵等生物轉化,后端依然是現有的大化工產業。這期間,可以培養大量以微生物發酵為主的大型企業,還可以拓寬現有發酵企業的產業范圍,而這些企業的產品,將在塑料和紡織工業帶動一大批下游產業,形成至少10倍以上的產值。陳國強教授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們能夠有100萬噸生物質塑料(噸價為1萬元)的生產能力,其產值就是100億元,下游產品就可以產生1000億元的產值,而且這樣可以節省500萬噸原油。
大量的企業已經看到了此中的商機。但是目前政府還沒有出臺明確的針對生物質塑料的政策,以鼓勵、支持開發和應用生物質塑料。另外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還沒有標準和規范,大部分是民間資本在投入,規模較小,沒有強有力的機構來推動該領域的發展。這些都需要相關部門和機構做進一步的工作。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在《奧林匹克運動21世紀議程》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制定了《北京奧組委“綠色辦公”指南》、《北京奧運會飯店服務環保指南》和《奧運工程環保指南》等一系列策略來實現“綠色奧運”的承諾。其中,“綠色材料”就是“綠色奧運”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替代化石原料、清潔生產工藝、污染物排放削減、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等多項內容。屆時,生物質材料可以一展身手。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