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韓莊子某小區的劉女士近日發現,超市免費給的塑料袋好像越來越小、越來越薄了。劉女士發現的這一生活細節,折射的卻是時下塑料產業的嚴峻現實:主要原材料石油的價格一路走高,成品價格又只跌不漲,夾在當中的塑料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正在像超市里的塑料袋一樣越來越薄。
低檔制品當道
浙江三友集團董事長兼任臺州塑料協會理事長的張小赧訴苦說,三友一部分業務是為汽車、摩托車做塑料配件,而眼下油價一漲再漲,車價一降再降,只能不斷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
大企業日子還算好過,許多中小塑料加工企業則是叫苦不迭,有一些還被迫減產、停產。
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在成千上萬種塑料制品中,低檔日用塑料制品比比皆是,汽摩配件與家電配件塑料制品市場份額不足,大型、精密、復雜的模具仍然依賴進口,科技含量高的特殊工程塑料產品更是寥寥無幾。統計資料顯示,在號稱“塑料王國”的浙江臺州,現有的塑料產品生產企業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企業僅占2.6%%,余下的97.4%%全為中小加工企業與個體加工戶。“低、小、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較弱,產業體系還需完善。
在油價走高的形勢下,暴露的是整個行業深層次、內源性的問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廖正品認為,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有一個停滯期,此時必須通過結構調整的方法來刺激其進行新一輪的飛躍。
增強產業抗風險和應變能力
經過多年觀察分析,業內人士認為,“把塑料袋做小做薄”絕對不是長遠之計,必須要進行整個塑料產業的結構調整,出精品、造新品。惟其如此,才能經受得起更大的挫折。據了解,許多大型塑料企業,正逐漸有意識地從生活塑料制品市場中退出,主攻工程塑料制品生產,或直接生產由其配套的家電、摩托車、汽車等成品。
其次,科技創新體系也亟須迅速建立。據了解,浙江省內首家塑料制品專業科技服務機構已經成立。相關的塑料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也應該迅速建立。有家專為皮衣公司提供衣架的企業,因衣架不耐高溫,天一熱常與皮衣粘在一起,屢遭客戶投訴,在科技公司的幫助下,通過塑料改性技術解決了難題。另外,很多燈具的部件都采用了塑料材料,更需要科技服務對阻燃技術的研發幫助。
生產外包,主攻設計與質檢
一直以來,很多廠家一味追求壯大生產規模,務求以薄利多銷,來彌補毛利潤下跌的損失。但已經有不少塑料加工企業考慮放棄以往靠薄利多銷的策略,希望生產質優價高的產品。
然而,薄利多銷不能長期地減低成本,所以不少廠家從設計、用料方面入手,令產品更具有獨特性,以此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獲取更多附加值。
而在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已經把利潤低甚至無利潤的生產環節,或是勞動力密集的工序外包出去,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和質量部分,也能減輕很多成本壓力。
另外,有不少中小企建議,由行業組織,如塑料工業協會向代理商批量購買原料,爭取較低價格進貨。
珠三角工業協會主席林健鋒表示,塑料業的原料儲備期只有兩、三個月。也就是說,大量采購也許有些不現實。有業界人士預期,隨著中央決定加強宏觀調控,以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原材料價格升勢將會逆轉,有助減低生產成本。

【打印本文】